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科普图书,让我们与博物馆距离更近

2022-07-16 14:58:16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9804   

科普书籍让我们离博物馆更近。

集中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提供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场域,让人们在广阔而深远的历史空间中学习过去...在博物馆里,我们深切地感知历史和文明的辉煌,敞开心扉去领略文化和思想的魅力。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强调博物馆具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可以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如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增强吸引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成为每个博物馆都在思考的话题。

①博物馆的力量正在被看到

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丑而出圈的甘肃省博物馆骑马燕子玩偶一马难求红遍网络,在市政厅拿着一个文物造型的雪糕拍照打卡,成了参观博物馆的标配,将精美的文物藏品与现代光影技术,AR技术等相结合的博物馆奇幻之夜,让观众沉浸在展览中...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博物馆成为人们向往的热门文化景观之一日益丰富的展览内容,新颖有趣的主题活动,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百万可逆,可扩展的三维文物全景展厅让观众随时步入历史生活场景,现场导览和在线讲解突破了距离和空间的限制最近几年来,以实物展示为主的传统博物馆采用数字技术拓宽博物馆文化传播渠道,云游成为博物馆的永久选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1年,全国博物馆计划开展在线展览3000余场,在线教育活动10000余场,在线总浏览量超过41亿次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IP的打造,打卡,云游博物馆,热门展览排队几个小时,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博物馆行业的日益繁荣博物馆和考古不再是冷门的地方和学科,也代表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观众知识需求高涨,参观学习热情提高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开发设计了各种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国家博物馆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了四个版本的《古代中国》解说词,故宫博物院的课程体系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12个学龄段,上海博物馆文化考察项目,带领参与者了解当地文化,南京博物院开设了儿童剧工作坊,古装文化课程,湖北省博物馆设立仪式和音乐学校,等等

许多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设立了以研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成都市天府第三小学三年级三班的范,和同学一起去成都博物馆参加一个调研活动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学校听过走近世博的知识讲座,对博物馆知识,成都博物馆展览,精品文物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活动当天,他们参观了展厅藏品,听了讲解员的专题讲座,并用手工材料制作了同一件文物——石犀牛...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他们眼花缭乱,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手工工艺品让他们觉得这个博物馆太有趣了

②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走马观花地看展览,看不懂珍贵的藏品很多人把博物馆当成旅游的一站,热衷于打卡展览,却收获不多看到小时候课本上看到的文物,特别惊喜但是,我对背后的历史和知识了解不多在展厅里走马观花的转了一圈,只能说是‘看到了’住在南京的小昭每次去外地旅游都喜欢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并询问她的参观经历她说,总觉得有点对不起到此一游的感觉

单纯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需求观众对展览和藏品的了解主要来自展厅内的文字介绍,馆内讲解,视频剪辑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参观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多恐龙蛋不是都孵出来了吗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藏档案与文博陈科普中心主任隋吉祥经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学生这个小观众的提问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事实上,在恐龙蛋中已经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恐龙胚胎化石,但有些恐龙蛋只是孵化后的空蛋壳讲师讲解的时候没有讲这个知识这么小的孩子能这么想,我很惊讶

博物馆和公众之间仍然缺乏知识和文化交流孩子们被新石器时代的骷髅吓哭了,讲解员主要讲解展品的基本情况,很难提供更深层次的引申解读和问题讨论,学校组织的团体参观缺乏知识互动,让很多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在调查中,许多人反映,拥挤参观的背后,知识收获和思想启迪稍显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参观意向

多元化的打开方式背后还是有隐忧的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吸引观众,但存在内容同质化,缺乏个性化展示的问题,无法基于本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创新传播形式,提炼内容很多文化产品没有细分受众比如,老年人和小学生在手机上云观展时,面对的是同样的内容,影响了传播效果短视频,AR,VR的普及增加了年轻人对博物馆文化的兴趣,但也增加了他们对数字设备的依赖,降低了他们阅读书面内容的兴趣

迫切需要权威,完整,通用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目前博物馆提供的文化服务主要有展览,讲座,馆校合作,自然史学校等在产品方面,最近几年来,该馆加大了文创的研发力度,出现了很多顶级IP和出圈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关注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以科普读物为代表的通用,权威,广泛的文化产品围绕某一学科知识,通过讲述丰富有趣的故事,提供更具可读性的详细信息,突破物理展示空间的限制,使文化影响力更进一步,可以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文化和心理距离

③科普书籍,帮助我们读懂博物馆。

科普书籍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从博物馆诞生之初到数字时代,书籍一直是博物馆最权威,最核心,最广泛的文化资源之一除了展览和收藏,无论是历史,文学,艺术还是科学知识书籍,便携,通用,权威,可存储的科普书籍成为博物馆的有效延伸,可以激发观众和读者对博物馆文化和科学的兴趣,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知识

中国的博物馆里有很多优秀的科普书籍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和公众观看展览的热情,最近几年来我国博物馆科普图书发展迅速这些科普读物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强,呈现出日益丰富的特点他们的内容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但不限于此,主要包括: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优秀藏品,科学知识等等

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中国古代中学生博物馆之旅》,《甲骨文之旅》,《考古中国——五千年》,《为什么是中国》,《博物馆里的中国》,《大文明现场》,《长江中游史前时代》,《亮亮古城世界》等都是近几年出版的有代表性的原创博物馆科普书籍这些图书有的配合重大考古发现,大型考古电视节目的出版制作,针对不同年代的研究活动,国外博物馆科普图书的版权引进和翻译

科普读物很受观众和读者的欢迎周末带孩子去博物馆,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看完展览,很多人都习惯和孩子一起选择一本科普读物,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来博物馆打卡的年轻人,不满足于与藏品的短暂相遇,希望将博物馆的知识珍藏在书中,组织班级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素质拓展的老师,把科普书籍作为课外读物,延伸课堂知识当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与最广泛的受众见面时,科普书籍就成了大众文化产品

博物馆科普图书的种类和质量亟待提高在博物馆热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我国博物馆的科普图书还处于起步阶段,种类和质量亟待提高有些博物馆虽然有自己的书店,但是原版书很少,很多博物馆没有独立书店科普读物与文创产品混杂在一起,有些只能充当大众文创产品的配角

④博物馆科普书籍,如何更进一步

博物馆应进一步加强科普创作对于博物馆来说,科普书籍的创作应该作为博物馆馆员,考古学家和各领域学者的共同责任,以此来增强科普意识借鉴行业成功经验,开展跨专业合作,提升博物馆科普产品的丰富性如设立科普图书专项资金,与优质出版社,科研机构合作,从选题,策划,设计,内容创作等方面,循序渐进地持续推进科普图书工作

推动科普图书的市场化,规模化出版社和书店作为图书生产和销售机构,应当开设科普图书专题节目专员负责与文化机构合作,收集课题,有计划地组织创作在图书销售上给予更多的宣传资源支持优秀科普读物同步推出电子书及配套视频,多媒体节目,进一步扩大读者范围

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科普创作一年一度的国家文化遗产十大图书评选是中国文博会唯一的图书奖项,参与人数众多从历年获奖书目分析来看,本次评比更多的是学术研究成果建议文物管理部门设立全国文物科普图书百强,文物科普图书优秀译著等奖项,鼓励社会参与科普图书创作

将科普理念贯穿博物馆工作对于策展人来说,一个好的展览不仅仅取决于藏品的稀有程度,还需要一个包括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宣传推广,机构合作等在内的综合体系策展人要把科普的理念贯穿于展览设计,实施,发展,收尾的全过程,而不是把科普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补充对于家庭参观群体来说,家长的文化兴趣和知识储备对孩子至关重要,博物馆要引导家长备课

加强科普读物的阅读和使用指导在以研究为代表的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中,除了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互动环节外,还要考虑如何选择科普图书,如何将科普图书的展示,研究和阅读有效衔接起来,使科普图书的作用得到更广泛的发挥比如展览前向学生推荐科普书籍的阅读书目,活动中加入相关知识的讨论这样更深更广的博物馆开放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博物馆里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