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 > 正文

以戏曲为火种,点亮“北方戏窝子”

2023-05-06 10:04:29   来源:中国经济网阅读量:6298   

□曹 铮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河北梆子、评剧、京剧、豫剧等众多戏曲剧种,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人生百态、时代变迁,渲染着河北“北方戏窝子”的厚重底色。这些天,全国戏曲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正在石家庄精彩上演,来自河北、北京、陕西、山西、安徽、广东等20个省区市的35个院团携21台大戏和5台折子戏专场轮番登台,21个戏曲剧种华彩亮相,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也使“北方戏窝子”焕发了新的风采。

中国戏曲文化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中,河北戏曲的脉动为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如同大自然慷慨赐予河北这片土地类型齐备的地貌景观,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也总能在河北找到印迹。从戏曲的起源傩戏,到戏曲发展过程中的角抵戏、参军戏,再到戏曲成熟期的元曲。可以说,河北戏曲史几乎就是半部中国戏曲史。

应时而新、与时俱进是河北戏曲的内在基因。在文学史上格外闪耀的元曲,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便是河北正定;粉墨一生铸平腔的成兆才在河北唐山对莲花落进行创新改造,创造了平腔梆子戏,为评剧艺术的诞生奠定基础;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经过河北艺人的改良形成新的艺术流派——北昆;曾担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幼年学习河北梆子,后改学京剧,这一经历使他的表演艺术汲取京、梆之长而独具魅力。从古至今,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燕赵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成长,滋养着戏曲文化繁荣发展。2017年全国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共统计出348个剧种,其中河北就有3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河北“北方戏窝子”的称号实至名归。

知古鉴今,才能继往开来。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守正创新,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发展繁荣,戏曲艺术自然也不例外。此次全国戏曲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各地院团拿出“看家”大戏、经典折子戏登台献艺、交流学习。这样的戏曲文化盛宴不仅对观众而言机会难得,对参演院团来说同样弥足珍贵。会演期间,主办方对河北梆子《新包公赔情》、评剧《台城星火》、晋剧《武汉鼎》、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等9部作品召开研讨会,安排3场专题研讨会和主题讲座。在这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上,各地院团既能展示精品创作成果,也能通过博采众长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走向更大的舞台。

戏曲“后浪”与名家同台,更好地传承弘扬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得以流传至今,靠的是一代代优秀艺术家特别是青年人才。此次活动创新推出名家传戏和青年戏曲人才展演两个折子戏专场,对近年来全国优秀戏曲人才培养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众多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青年戏曲人才不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逐渐成长为舞台上的“角儿”。

戏曲的生命力还源于年轻观众的加入。4月27日,在石家庄北国商城举办的“遇见艺术”戏曲主题惠民演出,吸引了年轻群体的追捧与青睐;4月30日,在深圳工作的00后戏迷刘佳坐了9个多小时的火车赶到石家庄,只为看一场秦腔《锁麟囊》。当网上还在讨论“年轻人是否喜欢看戏”时,此次会演现场已经迎来了一大批“新戏迷”。

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舞台上多样的审美风格……无疑都成为此次戏曲会演“圈粉”的利器。以会演为平台,以戏曲为火种,河北正在点亮“北方戏窝子”的文化品牌,而这张牌子必将助力戏曲在时代发展中薪火相传,让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生机。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