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 > 正文

七十年薪火相传北京人艺正青春

2022-07-07 17:58:57   来源:中国经济网阅读量:8218   

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70周年从1985年考上北京人艺开始,我在这个剧场度过了37年从一个向往舞台的文艺青年,到成为舞台上的演员,再到担任演员的队长和副总,一路走来,这个剧场承载了我职业生涯的荣耀和梦想,我也见证了她的一代又一代

保持精神,保持对艺术的敬畏

1952年,北京人艺成立之初,曹禺,焦菊隐,赵启阳,欧阳山尊四位创始人有一次当代戏剧史上著名的42小时谈话当时他们希望未来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能建成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国际知名剧院今天,北京人艺不仅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剧院,而且走出了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与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实践,探索和传承是分不开的

作为曾与于是之,郑融,蓝天野,朱旭,林连昆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的演员,我们这一代演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知道老人们的艺术是什么样的,老一辈的艺术家在舞台上是干什么的,他们是怎么创作的

我在人艺的第一个角色是曹禺的《北京人》中的曾文清那一年,我24岁,还在人民艺术学生班学习,我被导演夏纯选中扮演这个角色曾第一次出道的时候,有一个谢幕的动作当时排队等了一上午,没通关我觉得很委屈,就去问主任我哪里错了导演回答:你没有错然后他看着我说:曾是个倒退者去买些发油这双鞋也不能穿你不能穿皮鞋你得穿旧的圆布鞋你可以从服装组借一件外套带回家于是,按照导演的要求,除了睡觉,我每天都是这样打扮过了一会儿,我明白了导演的意图他真的让我一点一滴地体验了曾的生活当我习惯了穿大衣,头发向后梳,圆布鞋合脚,剧中人物就自可是然地慢慢在你身上产生了

《北京人》是让我成长最大的一部剧,迈出了成为艺人的关键一步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表演的方法,精神和人类艺术的传统在这部戏中都是相互联系的老一辈的艺术家没有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但他们教会了我们:不要演戏,做好角色本身

很多观看戏剧表演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演员在舞台上是如此生动这就是人类艺术的风格,演员要想活,就必须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当我在人民艺术班学习时,林连昆先生是我的班主任,教了我们两年多几乎每天早上,他都来给我们带早操,他教我观察生活

有一次,林连昆先生布置了一个观察生活的表演练习我和同学没时间观察,就临时编了一个编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第二天交作业表演结束后,学生们笑了,他也笑了评论的时候说:你做得很好我笑了,不过是你编的吧虽然编的很好,但不是在观察生活明天你们两个交两个观察生活的练习,然后我们正式上课下课后,我和同学赶去北京火车站观察生活第二天上课前交作业才能完成作业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这份工作没有捷径可走,绝对不能偷懒观察生活永远是演员的必修课

老一辈艺术家的师徒不是靠给我们一个写着一二三四的手册和各种规定,更多的是靠言传身教他们的人格魅力,对角色的处理,对事业的认真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小时候,我和于是之,朱旭两位老师一起演戏,发现他们手里总会拿着一个笔记本没有排练的时候,于是之老师总是坐在角落里,不停地在本子上写,不停地记录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对表演的感受朱旭老师手里拿着的书,是他自己抄的剧本他认为抄一遍剧本就相当于再背一遍,所以在排练前,他会把剧本一个一个抄在本子上,然后拿着本子去排练厅其他的空白处,写满了对人物的理解,内心的潜台词和一些临场的创作灵感老一辈的艺人从来不把自己当大师和明星,总是把自己当演员,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

在北京人艺排练厅的墙上,有四个字——戏大于天刚到剧院的时候,总听说,比如演员或者同事的家人去世了,或者病重了,还是要强忍悲痛坚守岗位,演员甚至还要在舞台上表演一些欢快的场景这样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每一代艺术家身上现在每当有新演员进剧场,我都会给他们讲讲这个行业的特点假期越多,演员越要工作春节期间,只要剧场有演出,演员的当务之急就是完成演出进了北京人艺的大门,一切都要以表演为导向,以观众为中心,其他重要的事情都要等到出了剧场再说

我们常说要堂堂正正在我看来,正直不是克隆老艺术家的表现,而是尊重艺术,尊重舞台,尊重观众,尊重职业的精神

开拓创新,继续攀登艺术高峰

70年来,北京人艺共上演了360多部古今中外戏剧,其中不乏《龙须沟》,《茶馆》,《雷雨》,《日出》,《天下第一楼》等经典作品每一代演员都在反复的舞台锤炼中传承经典

记得1992年《茶馆》演出结束,老一辈艺术家谢幕的时候,我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哭得一塌糊涂当时北京人艺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老一代艺术家退休了,但我们新一代还没有长大我们做什么呢前人告诉我们,要先做一个模具,借鉴老艺术家表面的东西,然后一点点寻找内在的人物,深入研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我们继承《茶馆》时,我们并不是指于是之,蓝天野和郑融的行为我们不想继承一群年轻的于是之,年轻的蓝天野和年轻的郑融而是想在老艺术家的基础上,根据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出我们理解的角色刚接手《茶馆》的时候,观众对我们评价不高,新团队也受了不少辱骂现在《茶馆》每次开票都卖完了,我们演的版本好像都成了经典如今,《茶馆》在舞美,服饰,风格,妆容上都没有变,只有演员变了我们这一代演员,从技术到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物的把握,都超越了自己,和老艺术家的演绎不一样

对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给了我们信心和底气去做不一样的尝试和探索在北京人艺70周年庆典期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线下演出不多,所以我们开始了线上演出茶馆直播,6月5日—6月12日点击量1.4亿,被称为话剧直播天花板剧本阅读点击量超过900万,也是同类演出中难以超越的数字这些都体现了观众对我们的认可和喜爱

最近几年来,北京人艺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培养新一代戏剧人才是北京人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实这几年一直在按部就班的培养新人2016年担任剧场演员队长,开始改变招募演员的策略,重启学员班模式经过一年的培训和实习,他们成长非常快,最终14个演员中有10个留在了北京人艺,为北京人艺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这种模式仍在实施中如今,90后演员已经开始站在舞台中央,新版《日出》,《雷雨》,《原野》的三位主演都是24岁的年轻人他们是戏剧发展的希望

演员一代接一代,观众也是从最开始的看戏,到慢慢爱上北京人艺和戏剧,一代又一代观众跟着北京人艺带着一部又一部戏走进剧场现在《茶馆》是第二代演员在演,天下第一楼第三,第四代演员也在上新版《雷雨》有第四代,第五代演员在里面,观众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有年轻演员成长的原因,也有观众的原因90后,00后观众成为观剧主流他们进剧场的频率很高,选择也很多,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在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同时,观众结构的变化也在不断推动着北京人艺的发展

北京人艺一直是先锋的70年来,我们走了一条中国表演特色的道路,组建了北京人艺戏剧学院,这就是创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诞生于北京人艺,先锋话剧《野人》,《车站》的代表剧目也诞生于此纵观北京人艺的历史,每个时期都会有创新的动作这些开拓性的努力,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在一步步向前,一点点突破自我

北京人艺有着丰厚的家底,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动原创剧的创作在国家重大事件的节点上,北京人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相应的作品比如以抗击非典为背景创作的《北街南院》,以抗震救灾为题材的作品《生命与生活》,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创作的《最新的社区居委会》,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创作的《香山之夜》一直以来,北京人艺都站在时代的前沿,和观众一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70年对一个人来说已经进入了70岁,但对北京人来说却是青春2021年,伴随着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落成,北京人艺也开始了新的时代如今,我们有四个剧院和一个公益剧院新的剧院,新的戏剧,新的演员和新的观众意味着新的机会在守真与创新探索未来无限可能的过程中,北京人艺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展现艺术风采,构建家国情怀,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下一个10年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