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09:58:55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0829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张梁在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周晓璇摄
前不久,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团队”曹志超教授入选2023年度Thieme化学期刊奖。该奖项由国际知名的Thieme学术出版集团设立,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在化学合成、催化及有机化学相关领域取得出色成果并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
“这是我校坚持让青年人才唱主角结出的果实。”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介绍,近年来安徽农大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服务中向年轻人倾斜,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突出平台和事业,用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
曹志超20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面对很多高校、科研机构的邀请,他最终选择了安徽农大。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会选择中部地区的一所地方高校?
“安徽农大对青年人才厚爱有加,我在这里可以大显身手。”曹志超如是回答。他入职后加入“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团队”,学校第一时间为他建立了实验室,并给予研究生招生指标。不久,他又被遴选为国家级人才培育库成员。
两年多来,曹志超先后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化学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篇,成为团队的骨干。“学校的大力扶持让我很受感动,也很有信心。”曹志超全身心沉浸在科研攻关中。
“我们一直在思索:地方高校的吸引力在哪里?”安徽农大副校长操海群介绍,学校在引才过程中不是把待遇作为最大筹码,而是突出平台和事业,用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
清华大学博士后姜鹏飞,看中的就是学校的平台和诚意。博士后快出站时,他多次接到安徽农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江海洋的邀请。江海洋经常和姜鹏飞聊科研进展、谈工作打算。有一次,姜鹏飞到合肥出差,江海洋得知后约他到学校参观实验室。其间,江海洋说的一句话坚定了姜鹏飞来安徽农大工作的决心:“只要你来,我们会帮你解决好实验室的所有问题。”
在安徽农大,从学校到学院,都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要务,举全校之力荐才引才。2022年以来,该校已引进高层次人才60名。
坚持“用”“育”结合,既大胆使用,又精心培育
安徽农大农学院教授王晓波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来校工作后,在学校“用”“育”结合的人才政策支持下,迅速成长为团队的“领头羊”。
安徽是大豆主产区,王晓波的研究方向正是大豆。到岗不久,学院负责人就找到他,让其牵头组建大豆攻关团队,力争在优质品种培育、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王晓波心里没底:“我年纪轻、资历浅,团队里有不少很有影响的专家,年轻人指挥老教授,不合适吧?”
“学院做出决定,看重的是青年人的学术根基、创新能力和工作闯劲。”学院负责人说,“我们必须把年轻人推向前台。”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学校一方面选派王晓波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另一方面,让团队的老专家领着他跑遍了省内的大豆主产区,在田间地头传帮带……王晓波很快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并当选为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所带领的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团队,在2022年入选安徽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设立的“115”产业创新团队。
安徽农大坚持“用”“育”结合,既大胆使用,又精心培育,让青年人才的成长环境日益优化。学校制定了《支持国家级人才梯队建设若干举措》,推出“神农学者”计划、“攀登计划”、“应用人才”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学校遴选16名青年人才作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给予全力扶持。
资源与环境学院特任教授李亚辉,是学校首批国家级人才培育库成员。学校不仅在博士生指标、自主进人权等方面给他开“绿灯”,还通过“攀登计划”,选派他到贵州大学的院士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俊清楚地记得,去年他参评国家优青项目,学校组织了专家团队,指导他如何撰写材料、现场答辩。“学校对青年教师如此厚爱,我们必须凝神聚力把科研搞上去,不辜负学校的期望。”杨俊感慨。
在职称评聘和人才选拔中,安徽农大破除论资排辈,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揭榜挂帅”,让青年人才更快成长。
为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科研
农学院教授魏鹏程来安徽农大工作后,由于学院综合楼尚在建设中,尽管学院想了很多办法,但他的科研场地还是十分拥挤,好几个学生挤在一张桌子上做实验。为此,魏鹏程向学校进行了反映。
让魏鹏程没想到的是,学校马上就派人到现场了解情况,并迅速决定:先把一间行政办公室腾出来给他的团队使用。综合楼竣工后,魏鹏程团队第一时间搬进了新建的实验室。
宁愿让行政管理人员挤一挤,也不能让科研受影响。去年以来,安徽农大腾出了一批行政用房作为科研场所。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张梁最近特别忙。除了课题攻关,他还担任了一个新的职务——学校人才服务督查督办组组长。这个由6名青年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小组承担了一项特殊任务:代表人才群体监督学校各单位服务人才的情况。
之所以愿意担任这个角色,缘于张梁的自身经历。前几年来安徽农大工作后,从参加青年教师锻炼到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从多次被委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学校对青年人才的全方位服务,让张梁感触很深:“安徽农大尽管不是‘双一流’大学,但是学校竭尽所能,为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搞科研。”
从“被服务”到“为他人服务”,张梁乐在其中。“科研攻关需要全身心投入,不能为日常琐事费神耗力。学校人才服务督查督办组要当好学校与青年人才群体的桥梁,多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小组成立后,每个成员深入所联系的学院调研,查找问题,汇总梳理后交给学校。
每月举办“贤聊下午茶”,让青年人才交流科研进展;优化考核政策,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学术自主权;调整激励措施,鼓励青年人才沉下心来……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学校很快拿出解决方案。
去年以来,安徽农大召开4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学校负责人与高层次人才面对面谈话30次,解决人才急难愁盼事项101件,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201套……如今,安徽农大已形成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
一有空,马传喜就到各个实验室转转,与青年人才聊天谈心。“学校将再接再厉,把人才工作抓实抓好,加快形成‘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为两翼、中青年骨干为支撑’的雁阵格局,力争把学校办成农业人才聚集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成果转化高地。”马传喜说。
《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