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6 11:45:51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0528
扬州大学:扎根田间地头培养“新农人”
大地如画,耕痕如诗。3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的田间地头,一群青年人活跃在火热的春耕现场。与普通青年不同的是,他们是经过四年大学“订单式”培养的“新农人”。
从“三农”政策到基层治理,从农业科技到乡土文明……四年里,他们奔走在校园与田野之间,已成为“三农”工作中的“多面手”,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土秀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农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聚力培养卓越‘新农人’。”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说。
2010年以来,扬州大学顺应“三农”事业的时代要求,携手地方政府开展“订单式”培养,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等,至今已培养了400多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农人”。
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宋榆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准村官”。大学四年,她一有假期便来到张家港凤凰镇安庆村顶岗实习。对当地的人口结构、产业分布等她如数家珍,一些工作规划更是直接参与。如今,即将正式成为安庆村一员的她满怀壮志。
对于学校“订单式”培养输送的“准村官”,安庆村村支书陆正达赞不绝口。在他看来,不断输入像宋榆这样的本土“新鲜血液”,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人才“下去难、留住难、使用难”的棘手问题。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引发社会热议。
作为我国最早创立的农科院系之一,扬州大学早在13年前便开始探索“订单式”农业人才培养,先后与江苏张家港、常熟两地创新开展校地合作,按照“优生优先、双向选择、全员分配”的方式,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
迄今为止,在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工作一线,活跃着校地联合培养的“土秀才”近200人。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今年4月,该校又与江苏昆山签订了“定向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内,定向培养200名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人才活力。
淬炼“强农兴农”真本领
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扬州大学依托校内外的3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涵盖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创业实践、生产实践的“五位一体”产学研教协同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真正实现“入学即入职”。
4月初,在该校扬子津校区近20亩的“大田种植训练计划”试验田里,学生们自种自管的蚕豆花开正盛。蓝天下,一顶顶“草帽”散落在碧野间躬身劳作,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农忙图。
“在这里,我们让每一个学生亲种责任田、学习真学问、感受现代化,努力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耦合联动的‘最后一公里’。”该校农学院院长杨泽峰说,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分田到生、责任到人,让学生全程参与每年两季作物的“种、管、收、售”,系统培养学生自主生产、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等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按照“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培养定位,制定“三双两段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搭建“双课堂”、组建“双导师团”、试行“双考核制”,通过“学校科研系统训练”“乡土适应性实习”两个阶段的实习实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素养。
加快“提档升级”步伐
2021年,为提升“新农人”的培养精度,学校全面实施“四年一贯全程导师制”,建立以该校张洪程院士为首的“导师库”,实现“一生一导师、一人一方案”,为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等提供全程化、精细化指导。
3月底,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试验田上空,一架无人机灵活自如地按照规划路线低空飞行、往返穿梭,该校孙成明教授站在田埂上和学生们讲授“智慧农业管理”课程内容。
“无人机拍摄的苗情照片,将实时传送至电脑端,立即生成农情监测数据,为制定精准的生产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决策。”他一边比画一边讲述,从“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讲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现代作物科学研究进展”“智慧农作与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治理”……近年来,一批针对乡村振兴发展的课程陆续“出炉”,让课堂学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高校责无旁贷。我们将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要求,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为培养更多‘新农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