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 > 正文

以艺术创新展现时代风貌

2023-07-24 09:57:28   来源:中国经济网阅读量:13581   

在近期举办的诸多美术展览中,雕塑展占有不小比重。综合展、专题展、双年展、全国性展览、区域性展览、地方性展览……不同类型的雕塑展生动展现了当下艺术传承创新的多元面貌,也引发更多思考。

凝铸时代精神

20世纪以来,雕塑艺术深刻反映着社会变革。一代代雕塑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崇高的人生理想融入创作之中,让雕塑成为记录时代、凝聚精神的重要载体,奠定了新中国雕塑的创作传统。当代美术工作者继承这一传统,让雕塑在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中彰显价值、绽放光彩,这在近期雕塑展中得到清晰体现。

红色主题雕塑镌刻精神史诗,为今天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如何书写历史提供有益借鉴。漫步中国美术馆“塔高水长——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美术作品展”,《长征》组雕跃入眼帘,瞬间点燃观众内心的豪情。一件件作品,通过人物与环境塑造生动呈现历史情境、重构宏大叙事,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它们组合在一起,气韵连贯,串联起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该组雕由中国美术馆遴选国内优秀中青年雕塑家组成创作团队,馆长吴为山担任主创。团队多次深入福建、贵州、四川等地采风,并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创作完成《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等作品,其中既有大气磅礴的场景组合,也有细腻感人的人物塑造,还有抒发情感的意象造型,传递出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雕形塑魂是雕塑独有的魅力,也是美术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由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时代风华——中国劳模精神主题雕塑作品展”,汇聚老中青60余位美术工作者的100余件主题雕塑作品,通过艺术对话促进主题创作、弘扬劳模精神。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为国家基础建设辛勤付出的工人先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默默耕耘的治沙英雄……这些雕塑聚焦“国之大者”,以朴实的形象凝铸英模人物的精神,使作品具有沉甸甸的分量感,催人奋进。

礼赞时代是近期雕塑展所倡扬的另一创作导向。在“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湖北站、上海站中,一件件作品彰显鲜明的学术立场和艺术态度,服务人民、观照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比如,钱云可《夜》、王力布和于文忠《一线相遇》是对抗疫期间医务工作者忘我奉献和牺牲精神的深情礼赞;赵强《4500米的微笑》、卫昆《高原之歌》、苏小林《美丽新疆·大巴扎》等,生动展现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风格多元的雕塑,通过瞬间凝固的美感捕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人共鸣。

透过展览,可以看到新时代美术工作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这种自觉,借助展览的学术化梳理和展示,触达更广泛的创作群体。像“时代风华——中国劳模精神主题雕塑作品展”亮相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美术馆,其中蕴含的另一层深意正在于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植学院教育,让优秀创作传统代代相承。

赓续中华美学

如何在以写实、抽象等风格为主的艺术格局中,建构当代中国雕塑的美学体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雕塑界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写意雕塑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正在青岛市雕塑馆展出的“大美山河 写意中国——2023年写意雕塑邀请展”,汇聚76位中青年美术工作者的71件作品,以多元题材展现了写意雕塑形简而意丰的艺术魅力。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了艺术对话活动,近20位学者、艺术家聚集一堂,围绕写意雕塑的艺术特点、精神内核、理论建构、文化传播等话题展开讨论,总结新时代写意雕塑创作的新视野、新方法、新理论与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写意雕塑理论研究,助力写意雕塑创作攀登高峰。

在近期的雕塑展中,可以发现当下中国雕塑创作的另一大趋势,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开辟审美新境。比如,在“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上,一些美术工作者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利用、升华,借古开今。像董绪兴《五贤赋》以现代审美重塑古代人物,凸显东方意境;陈啸东《中国墨色》系列试图将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线条运用于雕塑中,探索新的审美表达。一些美术工作者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创作境界,让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启迪。像汤杰动态雕塑《一·丨》,通过动态演绎启发人们关于简单和复杂关系的思考。还有一些美术工作者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创作,通过对“物”的塑造,展现雕塑所具有的空间表现力,传递出浓浓的文化韵味。如张斌《见山》用木构型来比拟山峰,寻找木和山峰之间的同构关系,于简约中彰显东方审美意味。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研究与关注也体现在新的创作中。在山西美术馆“新时代 新征程——山西省第三届雕塑展”上,特别设置的传统彩塑临摹单元,引发观者思考古代雕塑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多元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注重坚守民族文化特质,力求从观念、媒介和形式等方面寻求精神、文化与审美表达的创新,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彰显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雕塑都表现出显著的“公共性”。如何以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展览助力开展美育?在近期的雕塑展中,一些策展新理念呈现艺术新思考。

在江苏苏州,始于2012年、已连续举办6届的“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其中的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作为双年展寻求差异化发展的抓手以及重要主题展之一,业已成为彰显城市文化品格的载体。今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以城市空间为“展馆”,让艺术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实现文化共享,也通过作品呈现了青春视角下的苏州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苏州开放的胸怀、发展的活力。

在广东广州,“‘凝固的诗篇·永恒的初心’——2023粤港澳大湾区雕塑邀请展”回应城市精神,其中既有表现广东革命历史的优秀之作,又有融合新材料、新形式、新语言以及地域特色的本土作品,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程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成果,以及湾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展览不仅开辟了室外空间,还借助“文化+科技+互联网”的形式,在线上线下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教育及文创活动,增进与观众的互动。

在浙江杭州,2023年“共塑乡情”浙江省首届群文精品雕塑展在西湖区长埭村文化礼堂举办。此次展览具有多重意义,既借由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互动性,立体呈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崭新面貌,使村民产生情感共鸣,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还将雕塑策展转化为艺术行动,启发参与者对吾土吾乡的思考;同时,借由展览促使美术工作者进一步“深扎”,通过邀请美术工作者加入雕塑指导员队伍,助力当地“群文”雕塑创作和策展活动,探索乡村美育、文化与经济发展新范式。

不同面向的雕塑展,不仅搭建起对话交流平台,为洞察雕塑创作现状、思考高峰之路打开一扇窗,也积极发挥雕塑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助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