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留学 > 正文

古籍修复师:妙手补千年全在一指间

2023-07-02 10:26:54   来源:中国青年网阅读量:17490   

春日朗照,新绿初绽。走进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两米多长的案几上,修复师各自伏案,屏息静气,他们手握毛笔,小心翼翼蘸着浆糊,将薄如蝉翼的修复用纸填补到古籍书页的破损处。在修复师敲打装订的过程中,泛黄古朴的古籍犹如“重获新生”。

“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在古籍与时间的对抗赛中,有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真诚与热爱为古籍筑起了生命传承的桥梁。他们就是新时代匠人——古籍修复师。

珍贵古籍修复前与修复后(右)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修复一本古籍,需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破损程度、材质等,制定不同的修补方案,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修复工序复杂精细,会用到数十样工具,标号、制糊、配纸、溜口、刷浆、裁齐、订线、压平……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山西省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古籍修复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设立了古籍修复室,2009年,被原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成为全国12家国家级修复中心之一。

“很多人不明白我们工作的意义,但如果这些古籍不被修复,我们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书那么简单,我们丧失的可能是一段历史。”怀着敬畏之心,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邢雅梅用指尖传递着对古人与传统的敬意。

邢雅梅从事古籍修复已经有20年,这么多年来究竟经手修复过多少古籍,她记不清了,但对学徒之初师傅叮嘱依旧牢记在心。

“古籍修复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动手,容不得‘万一’。”

“这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

……

作为一名资深的古籍修复师,邢雅梅也留下对后人的承诺,“祖祖辈辈的东西留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只想把这些书从我们手里尽量完好地交给下一代。”

邢雅梅专心致志地完成修复工作。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妙手补千年,全在一指间。让邢雅梅印象最深的是修复山西地方特色文献《退想斋日记》。日记记录了晚清到民国前期长达半个世纪的山西史事,描述了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情况。在中外史学界,学者对其关注度较高。“当时《退想斋日记》收藏回馆内时只是一些散装的纸张,而且是用各种各样废弃的纸张拼接而成的,一共43册,每册大小不一。纸张褶皱严重,病害情况几乎涵盖了古籍所有的破损类型。”经过两年时间,邢雅梅与团队完成了43册共一万余页的修复工作。最终,修复好的《退想斋日记》成功以原文形式出版,使这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巨作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修复古书,我们讲究的是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做起来相当复杂,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邢雅梅说,这个工作讲究的就是“静下心、沉住气”,专注身心合一,修复古籍,修复的其实也是浮躁的心情。对比起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寥寥可数。

虽然这个行业并不热门,但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90后。加入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4年多的程文涛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他早已在心底为自己设下了努力的目标。“早日成为和师傅邢雅梅一般的顶梁柱。”这是他的梦想。

“最近,我们在全力完成馆藏珍贵古籍元刻《西夏文佛经扉画》的修复,该项目已经获得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支持,预计5月底完工。”程文涛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行业,也逐渐有社会力量支持,在我看来,现在就是古籍保护最好的时代。”

“古籍修复需要新时代的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给传统的古籍修复带来活力和朝气。”在邢雅梅看来,时代的发展,对修复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随着年轻人才的加入,古籍修复技艺也将迎来传承、发展、创造的新空间。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