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6 10:44:57 来源:中国青年网阅读量:12270
给中国典籍中的1080种“妖怪”上户口 他发现:90%妖怪都与人为善
《中国奇谭》是开年最火动画,除去中国水墨等独特的动画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外,让大家心心念念的还有里面的小妖怪们。
他们似乎与人们记忆里凶恶的妖怪形象不同,这些小妖怪活泼、顽皮,甚至还很善良。这,还是正经的妖怪吗?
妖怪形象有文字记载的以先秦时代为开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些妖怪们,有不少与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息息相关。比如即将到来的除夕团圆之夜,无论是放爆竹、贴春联、挂灯笼,传说中都是为了要吓跑一种名叫“年”的怪兽。
不过作家张云历时10年,从典籍中整理出1080种妖怪和他们的故事,他发现,“大约90%的妖怪都是与人为善的,除非被招惹,否则不会主动伤害人。”
出生在安徽乡村的张云,自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妖怪故事,那些神秘的、虚幻的传说将他深深吸引。
长大后的张云,耗费数十年时间搜寻典籍,试图将被遗忘近百年的妖怪文化重新打捞上岸。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为大约1080种妖怪“上户口”,把它们的故事集结成书,出版了《妖怪奇谭》《妖怪奇谭·狐雨》《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猫怪》《作妖》等作品,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更丰富、立体的妖怪形象。
性格鲜明的中国人
创造出精彩纷呈的妖怪形象
妖怪是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许多动物、植物甚至普通物品,和人类一起生活得久了,便会沾染“人气”,成精成怪。这些与人们一同生活的妖怪们,往往都充满了温情,甚至将人类当做自己的家人来看待。比如一只明代的小妖怪“提灯小童”,便是如此。
传说,有一位姓张的老人,晚上从田野里回家,天黑路滑,十分不便。这时,忽然看到前方有一个小男孩挑着灯前来对他说,“爷爷,我特意来接您老人家回去!”老人虽然很疑惑,但还是十分感动地伸出手扶着小孩的胳膊前行。等走到了有人家的地方后,灯笼突然熄灭,小孩也不见了。老人仔细一看,自己手里抓着的竟然是家中一把破旧的笤帚。
试想一下,当老人清晨离开家之后,屋内虽然空无一人,但陪伴了老人良久以至于通了人性的器物们,都在翘首以盼老人回家。直至深夜,老人还不归来,放心不下的笤帚只好化身为一个提着灯笼的小男孩,寻找他们挂牵的爷爷,接他回家。这一只小妖怪,竟仿佛真如老人的子孙一般。
在中国古人的记录里,妖怪不仅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善恶俊丑,不同时期的妖怪的特点也是不同。比如先秦时期妖怪雄浑浪漫,两汉时期妖怪开始脱离半人半兽、能力巨大的“创世”级妖怪,更加趋向于大自然……
而唐代妖怪,大约是因为当时人们生活富庶、民风自由,故而妖怪们的性格也十分潇洒自如。
比如唐代的驴妖。传说唐代天宝年间,有一家人正在聚会,酒酣耳热之际,忽然有一只巨大乌黑的手臂从烛火的阴影中伸出来,责怪道:“你们聚会,也不叫上我,太不够意思了吧!也给我吃一些肉!”人们觉得奇怪,给了它一些肉,不久,这只手臂又伸出来说,“感谢您给我的肉,我吃完了,请再给我一些。”如此反复多次,人们终于觉得不耐烦,拔出刀剑砍断了这只手臂,竟发现那是一只驴腿。第二天,大家沿着血迹追踪,才发现不远处一户人家养的驴,昨晚无缘无故少了一只腿,原来这就是昨晚前来要酒肉吃的驴妖。
这样的妖怪,与其说“可怕”,不如说更像朋友聚餐时,从隔壁桌突然上来搭讪的“社牛”——最后因为贪图这一口酒肉损失了一条胳膊,让人又气又笑。
张云说,“乐于助人、古道侠肠、睚眦必报、真诚单纯、戏谑调皮……性格鲜明的中国人,创造出了同样精彩纷呈的妖怪形象。这些妖怪深层次地参与到了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婚丧嫁娶、柴米油盐、恩怨情仇,它们对人类的态度,便是人类对自身的态度。”
“妖怪”的背后
是“人的学问”
“妖怪”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古人对自然认知不足,加之难以解释各种离奇现象引发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心理感应,便出现了种种传说。
在张云看来,妖怪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封建迷信。“妖由人兴”,妖怪的故事是一面镜子,从另一侧面反映当时的人心、欲望和表达,是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明衍化的映射,“简而言之,妖怪,存在于人心和世界的缝隙之中,人妖共存,有人的地方才有妖。因为妖怪,只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之中,反映的是人的深层次精神世界。”
因此,“妖怪”的背后,充满着当时人们探索世界时的一些哲学思辨,是人类历史、文化、宗教、思想、风俗等多方面的交融,是“人的学问”。
此外,翻阅妖怪故事,会发现中国具有教化意义的妖怪故事特别多,这些口耳相传的妖怪故事,往往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因果报应”等等简单的道理。
“除了哲学思考,妖怪故事中还有其他的文化价值,比如有些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会有科普的作用。”据张云介绍,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一个名为“修月人”的妖怪,“修月人”说,“月亮的情况像圆球,它的阴影多半是因为太阳光被遮蔽才产生的,在它的暗处,常常有八万二千人在那里修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从中不难看出,对月食的理解早在唐代就带有些科学意味。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讲述和记载妖怪的故事,留下了《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聊斋志异》等无数的经典作品。
而图像表达的神怪形象,则至少需要上溯到万年前。无论是兴隆洼文化的石雕兽形神怪形象,还是高庙文化的陶塑饕餮形象、河姆渡文化陶塑聚首形象等等,都证明妖怪在中国的土地上,流传万年生生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