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10:1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阅读量:11736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名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是苏轼在润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两个月后,苏轼病逝于常州。这首绝命诗,苏轼用自嘲之语总结一生,让人唏嘘不已。
近日,我来到东坡故里,近距离触摸这位艺术巨匠曾经生活过的足迹。
在岷江河畔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有一处红墙环绕的庭院,这里是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三苏祠。从南大门走进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高大笔直的银杏树;右侧围墙处,一棵上千年的黄葛树树干皲裂,枝繁叶茂。前厅、殿堂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清代四川古建筑群。堂廊相接,古木扶疏,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阴中。
这里有苏洵等十多人的塑像,还供奉着苏氏历代先祖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遗迹,以及三苏父子大量的手迹和印拓的诗文字画。披风榭处的溪畔石上,苏轼塑像斜倚散坐,长髯自然飘逸,神情平和悠远。
三苏父子以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洵27岁时才发奋读书,终成大家。由于他坚持淳朴文风以及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两个富有文学天才的儿子。苏轼其名“轼”意为车前扶手,苏辙名中“辙”指车碾过的印痕,苏洵希望两个儿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相互扶持。
苏轼、苏辙一起长大,求学入仕,深厚的亲情和友情持续了一生。在父母离世后,兄弟俩相依为命,虽然漂泊四方相隔天涯,却心意相通,在困境中用诗歌相互劝慰。苏轼因思念弟弟,曾在中秋节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乌台诗案后,苏轼获罪,皇帝一怒之下准备杀了苏轼,苏辙用乌纱帽换取苏轼贬谪黄州。苏轼死后葬在河南汝州(今郏县),苏辙不忍兄长独眠他乡,死后也葬在此地与兄长做伴。二人虽无法落叶归根,却也实现了“夜雨对床”的承诺。
站在苏轼石像前,品味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襟怀,我想,正是一代代像苏轼一样的知识分子,以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同情民间疾苦,立身操守,光明磊落,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在四川中江县广福镇的玉河边,古时的铜山县也有三苏,分别是北宋四川第一个状元、参政知事苏易简,其孙书法家苏舜元和爱国诗人苏舜钦,后世称其为“铜山三苏”。铜山三苏要早眉山三苏数十年,三人中,尤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苏舜钦为甚,其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曾在苏州购置庭院修建沧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