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2025 哈佛 HSYLC 京沪杭深四地盛大闭幕:A Journey of Becoming, Starts Now!

2025-10-18 15:35:02   来源:网络阅读量:17119   会员投稿

今夏,华夏基金·2025 哈佛HSYLC峰会(Harvard College AUSCR Summit for Young Leaders in China,简称 HSYLC)盛大闭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中学生们和来自哈佛大学等顶尖学府的青年学者们相聚于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共同经历了一场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成为之旅”(A Journey of Becoming)

作为海外顶尖高校学生学者群体中极具影响力的中外青年学术文化交流项目,哈佛 HSYLC 峰会自 2006 年启动以来,累计带领横跨五大洲的 1500 余名哈佛各个学科杰出青年和师生来到中国访问交流、与中国学生开展对话,同时也向世界顶尖院校学者展现中国青年的学术风采和时代担当,促进中外青年在平等、友好的学术氛围中开展人文和学术交流。

2025年,HSYLC 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青年学者代表团来华,除了开展 HSYLC 经典的哈佛小型研讨、团队课题探究等环节外,哈佛青年学者们还在清华大学等多所海内外大学相关学院和部门的支持协调下,与中国高校师生开展了形式丰富的交流互动。

HSYLC 2025 年度主题:A Journey of Becoming

在这个加速迈向未来的时代,年轻人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面临着自我蜕变的无限可能。2025 HSYLC 的年度主题是一场关于"成为"的旅程——不急于寻找答案,而是以坦然之心拥抱成长,在不完美中探索,在碰撞中重塑。鼓励同学们永远保有重新定义自我的勇气,只为成为心中所向。


哈佛中心(上海)执行董事王颐、哈佛企业学习中国负责人、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相关代表、清华大学相关领导分别在北京会场致辞,勉励同学们在国际交流中夯实跨学科学术本领,拓展全球朋友圈。在北京会场最后一天,同学们还在北京国家植物园学者、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罗德学者带领下,在北京大学校园开展了围绕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挑战,同学们在极富生物多样性的清北校园和哈佛学长学姐们共话中外文化,探访平日忙碌生活被忽视的自然生态和一草一木,留下了极其难忘的仲夏回忆。

在深圳中学会场,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在开幕式致辞。张林局长通过回顾深圳城市的惊人蜕变与在AI时代的领先实践,展望未来,强调人类在创造力、同理心领域与 AI 协同的可能性。他鼓励青年学子,无论选择 AI 研发、艺术创作还是跨界创业等任何领域,都应勇于追梦,用自己的才华与创造力共塑未来。

在杭州市第二中学会场,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蔡小雄出席开幕式。杭州第二中学富春学校副校长欧明华在开幕式致辞,历数学校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精神,鼓励中外青年感受杭州市的创新活力、在交流互鉴中理解文明的多样、思考青年应有的担当。

跨学科学术探索

在超过 150 门包罗万象、丰富多元的小班研讨课上,哈佛青年学者们与 HSYLCer 展开了知识与思维的碰撞。

在「The Life of a Pharmaceutical: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中,哈佛青年学者带领同学们全景式跟踪一款药物从实验室诞生到进入市场的完整路径,结合化学、生物、经济和法律等跨学科视角,深入解析了包括临床试验机制、审批流程、专利保护策略与药品定价逻辑等关键阶段。

「The Beautiful Game: History and Business of Soccer」中,哈佛青年学者带领同学们回顾足球的发展与变迁,思考运动的商业价值与文化意义,并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决策场景。

「From Vinyl to Viral: Technology in the Music Industry」中,哈佛青年学者结合商业思维与音乐知识,带领同学们探讨数据与社交平台的交汇,理解当代音乐产业中技术与传播的紧密联系。

「Origami: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Mathematics」中,哈佛青年学者将数学知识与公式融入折纸艺术,让抽象的公式在有限的纸张中绽放多样的美感与创造力。

「Linguistics 101: Cracking the Code of Language」中,哈佛青年学者带领同学们走进语言学的奇妙世界,通过语音、语法与符号系统的拆解,探索语言背后的规律。

来自广州外国语学校的王同学表示,通过哈佛小班研讨课的学习,他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种知识,更多的是学习一种能力:“我上了一门课叫 Exploring the Cosmos: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physics and Astronomy,讲的是科学对话这件事。它并不是只讲科学,它还讲如何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达你想表达的科学,这是我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来自哈佛的授课人也鼓励同学们在面对挑战时,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求蜕变之旅。杭州会场的Meredith是哈佛大学生物学青年学者,她表示:“拥抱挫折、直面挑战、走出舒适区——这些,正是个人成长与尝试新事物的关键。在 HSYLC,你将真正体验到这样的过程:结识来自各地的新朋友,用全新的语言学习,用或许对你来说还很陌生的 seminar 式课堂进行探讨。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这都是一段蜕变的旅程。”

作为聚集全国范围多元优秀年轻学生的盛会,HSYLC 每年都成为众多世界名校招生官直面中学生解读大学招生政策的重要一站。继历年邀请哈佛本科招生官来到中国以来,今年也吸引了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莱斯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现任国际招生主任齐聚哈峰,不辞辛苦先后来到峰会的上海、杭州、深圳和北京会场,和全体峰会学生见面交流和答疑,分享各个大学的科研创新特色、校园文化和招生理念。在座谈会上,招生官们还针对教育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并对同学们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招生官们在亲身观察 2025 年 HSYLC 的多方位学术和学院生活设置后,感叹 “I was truly inspired by the energy of HSYLC, and so grateful for the many amazing memories and new connections!”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这些大学在峰会的平台上和优秀的同学们更多的互动。

Master Class 大师课

在丰富立体的哈佛小班研讨之外,同学们还从几位各领域大咖的分享中一睹科学发展的前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杨弋教授在上海会场为同学们讲解了生命活动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疾病诊疗、生物制造等领域中的前沿应用。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博士带领同学们以科学的视角共同走进了植物的世界,讲解了植物分类学与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介绍了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中的工作细节,也引导同学们通过参观展览、参与科普活动、学习课程等方式,入门植物学这一学科,增加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学院生活与活动

在学术探索之余,HSYLC 2025 的学院生活与集体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同学们通过别开生面的分院仪式,以智慧解密关键词,找到属于自己的学院归属;青春洋溢的 First Chance Dance 校园舞会点亮了夏夜的热情;每天的 House Bonding 活动中,由哈佛青年学者担任的 House Dean 与成员们深入互动,凝聚团队力量;Dine & Chat 环节则让同学们与哈佛青年学者展开深入对话,碰撞思维火花。

此外,House Olympics 学院杯上,同学们为自己的学院荣誉出征,在体育竞赛中奋勇拼搏;在 Trashion Show 中,以环保理念设计创意服饰,展现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装扮”哈佛青年授课人的过程中,原本来自天南海北的师生进一步打破了语言和文化隔阂,凝聚成了亲切紧密的学院大家庭。这些难忘的瞬间,共同编织了 HSYLC 2025 的珍贵回忆。

今年 HSYLC 也继续通过「缘梦计划」对蒲公英基金会、国华纪念中学、新华教育基金会、麦田基金会和毅恒挚友(PEER)等慈善组织的同学进行定向邀请并提供助学金和交通补助,同时也继续为所有申请参与同学中的经济困难者提供 Need-blind 助学金支持。

二十年来,数万名 HSYLCer 立足中国、拥抱世界,用真心、热心、耐心不断自我挑战、革新、突破,成为了社会各界有责任担当的中流砥柱,活跃在海内外顶尖院校科研突破的一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和组织机构引领商业、社会治理、公益的蓬勃发展。在许多 HSYLC 校友的心中依然留有那年在 HSYLC 的仲夏夜之梦:在 HSYLC 收获的志气、勇气和底气将陪伴每一位 HSYLCer 走到很远的地方。

正如哈佛肯尼迪学院校友、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女士在开幕式发言中所说的:“峰会为你们推开的,从来不是一扇‘观望世界’的窗,而是一道‘走进世界’的门。在这里,你们将触碰顶尖学府的学术脉搏,聆听多元背景导师的真知灼见;与同样优秀的同龄人碰撞思想,挑战固有边界,学会批判性思考;在跨学科探索与团队协作中,发现潜能,点燃未曾预料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建立理解世界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全球视野,培养全球化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