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7 11:27:58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6614
百年奋进 逐梦报国
9月16日,东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校园北门,“东北大学”四字校名苍劲有力。正对校门的校训石上,“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八字校训,浓缩着学校师生百年无悔的报国情怀。
100年前,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东北大学在白山黑水间担起实干报国的历史使命。从“一二·九”运动到西安事变,从“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到抗日英雄苗可秀……东大师生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
100年后的今天,与国家同向同行的东北大学,将科研报国的成绩写在祖国大地上。白鹤滩水电站、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复兴号高铁列车……新时代的交响乐中,东大人的鼓点铿锵有力。
“54煤”的故事
已是耄耋之年的原中国东煤企业集团总工程师王友佳依然记得,他与东北大学的相遇,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彼时国家百废待兴,同学们都盼着学新技术,而我报考的化工系,正是大家眼中的好去处。”然而入学不久,王友佳就与105名同学一起,放弃喜爱的专业,申请到最艰苦、最急需人才的采煤专业。
“化工、冶金固然重要,但当时国家最缺工业原料。为国转系,苦点累点没什么,一切只为祖国需要。”王友佳说。
1954年,王友佳与105名同学走出校园,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采煤工程师。他们有个共同的代号——“54煤”。这106人中,走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位大学教授、60余位总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的老师林韵梅,正是“54煤”的一员。
“向林老师学习。”在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重大铁路施工现场,冯夏庭曾用“54煤”的故事与师生们共勉。
在青藏高原重大铁路施工现场,东大师生曾一天内遭受20余次岩石爆炸险情,但他们没有后退一步。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实验室的师生,带着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岩爆监测预警系统,背着40公斤的监测设备,在幽深的隧道中涉险徒步万米,获得宝贵数据,从而对安全开采系统改进升级。
“如今的岩爆预测不仅时长从3小时缩短至20分钟,还能够准确预测岩爆等级、位置,使施工效率提高20%。”冯夏庭说。
与榜样同行,将精神传承。4月26日,庆祝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史剧《同行》首演。“一二·九”运动、建设东北工学院、攻关钒钛磁铁矿……一段段东大人耳熟能详的报国历史重现舞台,令无数师生落泪。校史剧演员、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博士生陆泓彬说:“百年校史中的家国情怀,熔铸在东大人的无悔青春里,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
破解“卡脖子”难题
初到钢厂的人,一定会惊叹于大工业的恢宏气势。行车吊起巨大的钢包穿堂而过,通红的钢水携着热浪奔流而下浇得钢花飞溅噼啪作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国栋眼中,那是钢铁在“歌唱”。
协同创新中心成员、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韩跃新是难选铁矿石研究方向的带头人。我国铁矿资源虽然储量居世界第四,但大部分为贫杂铁矿石,铁含量低,冶炼难度大。针对国家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卡脖子”难题,韩跃新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从未有人做过的悬浮焙烧选矿方法,自建起悬浮焙烧炉小型试验设备及大型平台,从零开始技术攻关。“一度没人没钱没新项目,有人劝我放弃,但作为东大人,必须担当。”韩跃新的坚持,最终打动了酒泉钢铁公司的技术人员。他们在试验现场目睹了“废石”变为“精矿”的神奇过程,随即,酒泉钢铁公司建起一条年处理粉矿165万吨的生产线,盘活铁矿8000多万吨,每年创造效益过亿元。
正是这种坚守的精神,将冷板凳坐热,让硕果不断结出。协同创新中心成员、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教授姜周华,创造的高强度特殊钢冶炼方法,被推广至60多家企业,为我国载人航天、C919大飞机、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重大装备,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和材料难题。由此,姜周华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知与行合二为一
在东北大学,“知行”是个高频词。学校举行开学和毕业典礼的广场叫“知行广场”,学生团干部每年举行培训的计划叫“知行团校”,学生们参与的一项志愿服务项目叫“知行社区”……“知行”二字与浓浓的家国情怀一起,溶于东大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并在他们火热的青春岁月中合二为一。
1968年12月,新疆可可托海迎来了一批来自远方的大学生——29名分配至此的东大毕业生。他们有的被分到阿尔泰山腹地,有的被分到野外流动采矿,有的被分到偏远、零散的矿点,还有的被分到机械厂当工人……
“当年,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稀有金属矿石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孙传尧回忆。
质朴的东大人用无声的行动,践行着这所百年老校“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师柴天佑曾带着两名研究人员和10万元固定资产,夜以继日研制出自动化控制技术,填补了我国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计算机控制空白。在该项目中崭露头角的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化光创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攻关新的控制理论,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辽宁、黑龙江等多地新能源电网,填补了国际能源输配领域的空白。
进入新时代,一代代东大人接续奋斗,实干报国。“百年正是崭新起点。东北大学将一如既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续写百年东大的报国新篇章。”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