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前 > 正文

读好整本书关键在于激发兴趣

2023-08-15 12:28:37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6765   

读好整本书 关键在于激发兴趣

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阅读工作,始终把阅读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更是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纳入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不同于语文课程中的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更强调阅读的完整性、自主性、持续性,它直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终指向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完成整本书阅读,兴趣是关键要素,应通过价值体悟与书目选择,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结合方法策略和评价反馈,稳定、强化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持续阅读。

体悟阅读价值,调动学生阅读动机

相对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有其独特且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家长及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意义与价值的认知和体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动机,初步形成整本书阅读兴趣。单篇阅读篇幅短小、内容有限,教与学的重点又集中在字、词、句、段、篇上,由此使得学生的认知范围相对狭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情感体验较为薄弱;而整本书的内容含量丰富、篇章结构系统完整、文本逻辑严密周到、思想情感深刻厚重,整本书阅读兼具了拓宽阅读视野、积累文化常识的知识价值,提升阅读能力、淬炼思维品质的能力价值,以及丰富精神世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情感价值。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引领者和指导者,应通过教师培训、家校合作、全民阅读环境构建等多种途径,引导教师和家长深刻认识和领会整本书阅读的作用与意义,并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感悟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唤起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选择适宜书籍,点燃学生阅读兴趣

“读什么书”是影响中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适合年龄特点、满足个人需求的图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阅读书目选择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其提供适宜的图书。《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这一部分,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列出的各学段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快乐读书吧”,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书目(2020年版)》等,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均具有参考价值。

第二,书目选择应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阅读目的,设计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个性化阅读书单,开展自主阅读。

第三,增强教师推荐书籍的吸引力。教师可通过图书导读、精彩片段、影视资源、作者介绍、名家推荐、他人阅读感悟等方式,为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提升书籍的吸引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注重方法策略,稳定学生阅读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中,兴趣被激发后,保持和稳定兴趣同样至关重要。不少中小学生开始阅读时踌躇满志,阅读过程中却难以坚持,因此,教师和家长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策略,激励学生持续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方法与指导并行,增强阅读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了解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策略及其使用情境,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等;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侧重的阅读指导,尽可能贯穿阅读全过程,由此增进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敢于整本书阅读、愿意整本书阅读、善于整本书阅读。

第二,制定并落实计划,保证阅读的持续与稳定。相对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需要花费长时间持续阅读,因此,可鼓励学生结合书籍内容和时间规划,制定阅读计划、分解阅读任务。计划制定好后,执行是关键,可通过自我监控、教师监督、家长督促、阅读小组成员相互激励,以及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同伴共读等方式,保证阅读兴趣和阅读活动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第三,组织交流分享,增强阅读反思力与积极性。学校和教师组织整本书阅读经验交流会,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历和体会,交流研讨整本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由此,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反思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交流,形成阅读比拼氛围,进一步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阅读评价,强化学生阅读兴趣

持续激发和强化阅读兴趣,还需要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不同于单篇阅读采取测验的单一考核方式,整本书阅读应建立注重发展、注重过程、注重表现的多主体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不断加深。

第一,坚持发展性评价。整本书阅读具有内隐性特征,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师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侧重的评价标准,并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整本书阅读信息容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应注重考察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教师和家长协同合作,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记录学生的阅读历程和阅读成果,将阅读书目选择、阅读计划制定、阅读任务落实、阅读策略运用、阅读成果整理、阅读反思总结以及阅读习惯养成等全部纳入评价范畴。

第三,侧重表现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写、演(如戏剧表演、朗诵)、画(如图文笔记、绘画)或交流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直观、深入地呈现阅读体验,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深刻性。

第四,评价主体多元化。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主体应力求多元化,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自评的主体作用、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的参与作用,全方位地反映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真实样态。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