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坚持“四个协同”中石大守正创新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2023-09-27 21:49:31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2230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获准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为截至目前的24所入选高校之一,也是能源领域唯一一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工程教育是中石大的特色,历史悠久,持续深化。早在1958年,学校探索全面完成教学、生产、科学研究设备加工三方面任务。1990年,学校开启工程硕士生培养,实施“订单式”办学模式。1998年,学校成为首批获准招收工程硕士的14所高校之一。2000年,中石大率先建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2010年,中石大又率先在企业建立工程师学院,成为国家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

进入新时代,学校进一步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四个面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优化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工程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力量,探索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连续三次获批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能源高校率先开展工程博士培养,入选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培养专项等。

等十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和新兴企业成为理事单位,卓越工程师学院下设管理办公室和若干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校企分别设置专人负责,加强人才、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在“大团队共建、大平台共筑、大难题共克、大人才共育、大成果共赢”五个方面推进校企全方位合作,协同培养能源领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队伍。

加强供需协同,优化学科专业新布局。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以一流学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联动为牵引,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广纳以两院院士为主体的能源行业领军人才,建立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双碳”目标,适应油气产业增储上产和能源绿色发展需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设置油气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9个交叉学科,构建了由油气资源绿色智能开发、油气绿色安全集输、油气洁净转化与利用、低碳能源高效开发等组成的新学科专业体系。校企协同创新学科专业组织,探索“小实体、大平台”模式,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等4个新型研究机构,建立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导师团队,加快培养能源领域国家急需人才和交叉复合型人才。

加强师资协同,打造资源共享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和国有骨干企业人才优势,建强师资队伍,严格标准选聘一批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担任研究生企业导师,在校内遴选与相关企业有科研合作经历的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构建“思政教育、心理健康、学术规范、能力提升、导学关系”五位一体导师培训体系,完善校企导师多层面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推动校企导师在课程学习、实践安排、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开展充分接触和交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体系,以实际工程问题为牵引,校企共同开设专业实践类案例课程或研究性课程,组织企业高级专家和董事长走进课堂,促进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前沿知识供给,培养学生大工程观,突出学科交叉、工程能力培养。实行校企“项目+人才”合作模式,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强化人才培养任务,聚焦“卡脖子”关键问题,基于学生兴趣和校企导师合作基础,共同拟定优先攻关课题,全面推进基于攻关项目的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学校设专题立项,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实行校企导师双主编制,校企共同编制工程实践和工程案例核心教材。

加强过程协同,健全质量保证新体系。建设贯穿研究生招生、培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全过程的质量标准,规范管理流程,实施校企招生双审核、过程双指导、论文双评价制度。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企业选派一批工程经验丰富的在职业务骨干、学校从推免生中选拔一批工程兴趣浓厚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制定工程人才选拔与评价方案,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扭转重学术轻工程的认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考察。制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和校-企-生三方协议,突出“全面激励”,提供有竞争力的科研补贴,给予准员工待遇,营造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学校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试点开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项目的试点单位。以解决实际工程复杂问题为核心,举办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等8个国家级高水平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智慧+”研究生教育服务系统,集全业务流程-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关键节点预警于一体,服务于校企导师双主体同时管理和指导研究生。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