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搞科研殚精竭虑育桃李芬芳满园

2023-09-08 13:08:26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5980   

搞科研殚精竭虑 育桃李芬芳满园

“人生的乐趣在于不断地追求……我愿意继续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竭尽绵薄之力。”15年前,74岁的胡英院士在“上海市教育功臣”授奖仪式上的讲话话语平实,余音犹在。

8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英,这位我国化学工程和物理化学界的一代宗师、“上海市教育功臣”抱憾离世。留校任教的整整70年里,这位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把辉煌永留人间,把忠诚为人、严谨治学的精神植入华东理工大学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敦笃励志,持续刷新科研高度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他是脚踏实地、引领前沿的科学家。胡英常说:“科研是需要攀登的,不是靠走平路能达到的,千万不能浮躁,不能只顾眼前的小利益而忽略了国家的民族的大利益。”

1953年,胡英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物理化学助教。其间胡英曾被派到化学工程专业连队,在那里原本搞催化剂的胡英开始接触到分子热力学。

1982年,胡英被公派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进修,师从美国两院院士、分子热力学创始人普劳斯涅茨,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近30年的合作与友谊。

与普劳斯涅茨的合作不仅为胡英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科研领域,更使他的研究迅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凭着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胡英在分子热力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提出了实验测定统计力学理论和计算机分子模拟相结合的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胡英得到了普劳斯涅茨教授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普劳斯涅茨评价胡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结果来拓展溶液的解析理论的先驱者”,他在化工过程设计中所需要混合物的新实验数据和新理论描述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胡英突破传统认识束缚,首次提出了流体混合物的局部组成随密度降低反而增强的观点,并构筑了反映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流体径向分布函数模型;针对含氢键的缔合分子混合物系统,建立普遍化状态方程,可应用于任意化学缔合和物理作用的流体。1993年胡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以后,胡英建立了能描述固液界面高分子分布和界面性质的高分子密度泛函理论,首次提出将分子的电子云结构和非均匀流体的密度分布纳入统一的密度泛函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2010年第十二届国际流体相平衡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首次设立的PPEPPD卓越成就奖只颁给了两个人,一位是长期在化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桑德勒,另一位就是胡英。

淡泊无私,助力人才梯队成长

1983年,胡英放弃了留在美国的机会,重新回到了华东理工大学,走上三尺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中,胡英创造性地设计出一套纲举目张的物理化学课程框架结构;提出了“少而精和博而通”的理念,赋予教学以灵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化工领域的专家。其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等多项奖励。

时代的变化,科学的发展,要求教学与科研一样与时俱进。“每年准备教材、上课都必须充实一些新的内容。”胡英说。

“如果说明天要上本科教学课,胡先生今天晚上就会闭门不出,准备教案。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他对教材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他一直在钻研课程的内容。”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燕辉回忆说。除了对课程内容的重视外,胡英也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板书,他说:“一个好的板书,既是学科内容的展示,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众多师生受益于胡英的教诲,从他那里学到了科学的方法论,获取了学习新知识的钥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胡英一直坚持工作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由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和上海市教学名师构成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使得他的教学思想与精神财富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化学已经为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1世纪的中国还需要大量优秀的化学人才,我愿意继续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胡英的话不仅体现出他对教育的忠诚、对化学专业的厚望,同时也激励着华东理工大学的每一位师生。

大师已去,风骨长存。正是因为有着一大批像胡英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才换来了我国科研领域的一项项成果与突破,不断刷新着我国基础研究的新高度。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