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我在爱尔兰教中文

2023-08-19 15:10:56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9048   

王梦迪正在课堂上做汇报。  作者供图

王梦迪和爱尔兰当地学中文的学生一起参加文化活动。  作者供图

留学生活铺展开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因其蜿蜒的海岸、静谧的湖泊和大范围的植被被称为“翡翠之岛”。我的专业是国际中文教育,学习如何教外国人中文。我在国内就读的学校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合作项目。本科毕业后,我通过项目来到这里开启留学之旅,完成硕士学业,又走上了博士求学之路,在爱尔兰做一名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者,从事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初来乍到,我对爱尔兰的一切很好奇。这里人口不多、民风淳朴。爱尔兰人似乎很喜欢绿色,每年3月17日是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节,也是爱尔兰人的国庆节。这天,当地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大人、小孩都身着绿色,相传穿戴绿色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刚来这里时,我从科克专程坐3小时的大巴来到都柏林观看隆重的圣帕特里克节游行。现场万人空巷,街上人头攒动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十分热闹。后来到了圣帕特里克节,我也会穿戴绿色去观看游行,融入这场狂欢。

留学生活铺展开来,我喜欢旅行、摄影和拍Vlog,做自己生活的记录者。爱尔兰的天气阴晴不定,人们戏谑一天之内能经历四季天气,我会趁天气好时约朋友爬山,学习累了弹弹古筝、画画调节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已经有5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了,但好在过年时我都能约上几位朋友,大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有时我的爱尔兰房东也会来感受中国年味。

适应新的授课模式

在科克大学攻读硕士,我经历了一个适应期。新环境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同,老师课前会布置很多阅读资料,课上抛砖引玉,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起初,我担心自己英语不好、词不达意,因此在刚开学的课上不爱发言。我发现越不敢说,越要多说,因此鼓励自己突破心理舒适区,经过了大概2个月的时间,我终于适应了课程节奏,参与到课上的发言讨论。后来我以一等荣誉学位的毕业成绩,结束了忙碌的硕士学业。

在硕士第二学期结束时,我去法国参加学术夏令营活动,那时埋下了继续读博的种子。有许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博士生参加了夏令营,他们专修语言学,个个都是分析汉语句法的高手。我和其他几名硕士“小朋友”语言学基础较为薄弱,课后和几位博士学长、学姐聊天,听他们神采飞扬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求学经历,我被他们的学术热情深深打动。后来,我决定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攻读博士,在学术的路上继续探索。

本以为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我可以轻松适应博士学习的节奏,但我又面临新的挑战。爱尔兰人文社科博士的培养模式少课堂讲授、多自学研究,我的文献阅读效率较低,一两个小时看不完一篇文献,好在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文章分为概读和精读两类,读完后再用自己的话写英文笔记,如此一来,阅读速度慢慢提高,适应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中文课因材施教

关于国际汉语教育,我从博一开始就在都柏林的华文学校教中文,同时也在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兼职做中文老师。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希望从中发现和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我的教学对象范围很广,华文学校里的多是华裔儿童,大学里是爱尔兰、欧盟其他国家的大学生,因此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所区别,这也给我带来了挑战。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教育技术辅助汉语教学,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与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汉字的认读、书写对于许多学中文的孩子有难度。之前上网课时,我既要克服由于远程教学而不能面对面纠错的困难,也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课堂活动时,我充分利用屏幕分享的优点。拿听写汉字来说,首先,我让一名学生操作屏幕白板里的铅笔,将听到的生词写下来,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听写结束后,我用系统的红笔批改标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白板分享让大家能看到其他同学写错了什么,避免自己犯同样的书写错误。此外,爱玩是小孩的天性,学生特别喜欢分享白板这个功能,总是争着分享自己的屏幕白板。寓教于乐,一举两得。虽然和小朋友相处需要花大量精力,但我知道他们学好中文,会把中国文化的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开花结果,心中十分有满足感。

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在都柏林城市大学教课期间,对我最具挑战的是用英文教授《中国文化与社会》以及《中国文学与电影》两门课程。在准备上《中国文化与社会》这门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和影像资料,了解学者如何描述、分析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社会现象。教《中国文学与电影》这门课时,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课下读中译英的唐诗宋词,探索四大名著的人物,观影体会中国导演的作品特点然后在课上讨论分享,大家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名学生在期末报告中,选择了鲁迅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查找资料,她了解到二人生活在同一时期,有相似经历,他们作品中都蕴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我很欣慰学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中国和爱尔兰文化的交汇点,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与作家。同时,这份难得的教学经历也给了我新的研究角度,更让我多了一份讲好中国故事的自信,深深体会到转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自豪。

如今中文已成为爱尔兰高考的语言选修科目,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学习中文,甚至退休的老人也加入学习中文的队伍。还记得实习期间,我结识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爷爷,他和20出头的本科生一起上中文课,非常用功。他曾告诉我,自己不用像年轻人为了学位、成绩而担忧,支撑他学习中文的理由唯有热爱。他希望有一天能带妻子一起去中国旅行,无需导游,用中文交流。为了学好汉语,他还主动和我结成语伴,我和他用汉语练习对话,他教我爱尔兰语和文化,我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现在,博士学业即将结束,我很感激这些年家人对我留学的支持与鼓励。如果问我留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庆幸自己坚定地选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爱尔兰留学期间能学以致用,教外国人中文。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未来的我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做好一名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