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我的阅读故事——读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2023-04-23 08:45:5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阅读量:6872   

一、充满情趣的童年阅读

儿时读书,在我的记忆里只有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能够熟背的课文。和伙伴们早早来到学校,搬着自己的板凳找到操场的一角,对着墙大声朗读。在印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墙下,大家一字排开,一个个开心的笑脸。说是读书,玩读各半,匆匆几十载,记忆犹新,美美的回忆。

说起课外阅读,脑海里不曾有名家大作。只记得放学后,三五成群挤在学校门口的地摊上,手里攥着一角钱买来的糖稀,一手翻着“画书”,在那里找到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林海雪原抗击日寇的英雄杨靖宇”“打败俄国大力士的精武大侠霍元甲”……这些早期的连环画,伴随着我,也伴随着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走过了儿时的阅读萌芽期。

上了三年级,语文课里出现了写作。每次作文课,都让我很抵触,看着作文稿纸上一个一个的小方格,竟不知从何下手。作文课,连堂上两节,可是下课铃响起,我的作文稿纸上还写不到3行。《增广贤文》有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感觉这句话形容那时的我特别合适。后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关注到了《优秀作文选》。初期只能被动阅读,简单仿写。时间久了,许多记叙文的情节吸引了我,总想一口气读完,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探究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也许,这就是早期的阅读快感吧。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美美地读上一阵。那时,家里没有多少书籍,读作文选,也容不得挑剔了。叙事作文虽是我的最爱,可是也读了十几遍了,只能硬着头皮读说明文了。就这样,《优秀作文选》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有的已能熟读成诵了。就这样,两年的时间,十几本《优秀作文选》伴我走过了三四年级。令我惊喜的是,我不再为上两节连堂的作文课而苦恼,也不再为写作文无话可说而发愁。

上了五年级,一本《水浒传》,让我爱不释手。带着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和儿时读“画书”的记忆,不知不觉之中,我的阅读兴趣也慢慢发生了改变。记得当时电视节目时常会播放电视剧《水浒》,可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也被搬到了店里。我呢,放学后要跟着母亲回家。电视看不上了,带着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关注,我一上床便沉浸在梁山好汉“揭竿起义”“替天行道”的故事情节之中。记忆中,《水浒传》看了很多遍。

二、初中时期的目标阅读

上了初中,感慨秦长城的气势恢宏,佩服司马迁《史记》的宏大著作,赞誉唐王朝的贞观之治……我喜欢上了历史。除了学习课本上文章,我还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翻开这些厚厚的书,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穿越时空,重温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别有一番滋味。

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我没有学者培根描述中读史的明智,读书的“功利性”驱使着我,我只是为了证明闲聊之中的一个判断。聚会之中,朋友说历史上没有郭姓的皇帝。到底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带着疑问,我一头扎进了书店,找到了《中国皇帝全书》这本书。一天的蹲守看书,终于找到了答案。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名字叫郭威,他就是后周太祖皇帝。临行之时,我买下了这本书。说起当时的读书目的,我没有远大的读书梦想,也没有闲暇的读书消遣,更多的是遇到问题临时抱佛脚的尴尬。

三、工作后的丰富阅读

2008年,我开始写通讯报道,对于数学系毕业的我来说,无疑是件难事。没关系,不会可以学。带着这股韧劲,抱着学以致用的心态,我开始阅读教育报刊,并学会了积累。读书看报时,我开始留意一些发表在杂志上的名校建设经验,仔细品读这些作品的结构布局,并将经典部分记录下来。几年的努力,不仅让我积累了深厚的写作功底,还能让我为学校发展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建议。通过阅读,让我感受到: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一个很普通的老师,只要用心,照样能收获不同寻常的成绩。

谈读书,虽读书不多。但深度阅读让我从中收获颇多,不仅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而且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在此,也真诚希望通过我的阅读故事,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再次认识读书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