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 14:06:02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7544
打好“组合拳” 聚力稳就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长期关注青年就业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不在少数,他们积极献言献策,希望从平台搭建、就业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打好“组合拳”,释放青年的创新潜能,为各行各业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留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20余次,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词之一。
张晓宏说,高校相关教师应帮助广大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与时俱进,真正看到新业态、新就业蓬勃的生长后劲,并讲好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故事,广泛宣传“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厚植“三农”情怀、创新情怀。
张晓宏认为,高校应强化与政府、用人单位的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毕业生就业供给与乡村振兴等热点需求有效对接,打造毕业生与农村产业的双赢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发现,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懒就业”“慢就业”现象。“针对青年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挖掘需求,解一时之急;也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步伐,建立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长效机制。”陈卫说。
对此,陈卫建议,高校应实施“组织保障、政策宣讲、讲座培训、表彰激励、跟踪调研”五位一体的导向就业工作体系,组织好“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数字赋能,需要数字人才。”
“农村数字化产业也将释放巨大的就业空间。可以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尤其离不开数字化人才。”叶美兰说,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逐步融入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她建议,针对农业农村数字化等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展开针对性研究。高校等相关单位应研究不同类型青年人才培养成长的需求和规律,研究如何实现数字化青年人才供给和现代化建设相对应,进而打造不同类型数字化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为祖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静瑜的公司在江苏省常州市。作为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刘静瑜所在公司牵头产业链上下游,正在以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载体打造高质量的联合创新主体。目前,公司已集聚4000余名研发人员,为企业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提供强大引擎。
在刘静瑜看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各企业应始终把青年就业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常态化开展招引人才的系列活动,让企业引才育才留才的生态更优、支撑力更强。
她建议,相关单位、高校培养青年人才时应呼应企业实际需求。配套是否齐全、设施是否完善、服务是否周到,都决定一个城市与企业是否受青年人才的欢迎。相关部门也应同企业一起努力,让广大青年人才“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
登录江苏省扬州市一体化数字人才服务平台——扬州“人才码”,前来扬州寻找就业机会的青年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按人才层次分别享受交通出行、文体休闲、餐饮旅游等专属服务。不仅如此,符合条件的青年也可以通过“人才码”平台进行购租房补贴、面试补贴、探亲假补贴、留来回扬补贴等服务事项的申领。目前,扬州“人才码”注册用户达19万人。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蓄城市发展后劲的生力军。”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进健说。
近年来,扬州以“高于以往、优于周边”的标准制定“人才新政15条”,聚焦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深入开展“青创扬州、青聚扬州、青享扬州”三大行动,促进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对城市更有为。据了解,2022年,扬州新增就业大学生2.3万人、增长35%。
王进健强调,相关部门应突出“需求导向”,促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才聚扬城”系列招聘活动,发布扬州制造业企业引才图谱,方便企业“按图索骥”、人才“精准奔赴”。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为参与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按月提供本地最低工资标准60%的生活补贴成为当地的“网红政策”。
去年以来,连云港新增就业见习基地63家,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23万个,组织就业见习3353人,1393人通过见习实现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市长邢正军建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对高校毕业生开展针对性培训,以此增强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
此外,在对城市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保障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从保障性住房中单列出相关房源作为人才房,用于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