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新能源材料研究的“痴心人”

2022-08-03 11:28:4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阅读量:5566   

2004年,杨学林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接触新能源材料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工作从此,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

2007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三峡大学任教当时学校没有新能源材料研究相关的设备和条件,有人好心劝他:不要研究这种新能源材料!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杨学林谢绝了老师的好意,坚持不懈地选择继续探索新能源材料

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于当年率先组建了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实验室,并以丰富的磷矿,石墨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为原料,在宜昌率先开展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他也成为宜昌从事新能源材料研发的第一人

团队成立之初,由于资金不足,杨学林选择购买原材料组装烧结炉杨学林介绍,实验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烧结炉要从室温升到1000摄氏度以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再冷却到室温整个过程不仅耗时长,还需要特别小心以确保安全2008年初,宜昌下大雪我和我的学生们彻夜未眠‘守灶’,一边实验一边谈论我们的人生理想虽然外面寒风呼啸,但大家的心里却像火炉一样温暖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实验条件越来越好,但‘通宵守灶’的经历还是让我回味无穷杨学林说

坚持新能源材料研发18年,杨学林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能源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做科研不能只强调SCI论文,更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杨学林在执着于科研的同时,一直在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

有一次,杨学林偶然得知宜昌有天然石墨,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原料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宜昌新能源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

杨学林一方面对接宜昌从事石墨粗加工的企业,另一方面与欧赛新能源等宜昌本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这些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团队与宜昌新能源发展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宜昌新材料产业发展。

2016年,某钢铁公司主动联系杨学林,称他们有大量钢铁酸洗废液一筹莫展之下,他们把一桶炼钢废液交给了杨学林,希望杨学林团队能进行二次研发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和技术创新,从钢铁企业酸洗废液中提取出电池级磷酸铁,将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液变废为宝,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能源电池材料

这项技术最终在湖北高波得到转化,建成了年产5000吨的电池级磷酸铁生产线近三年来,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

目前,除了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外,杨学林团队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水基锌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大规模,低成本的储能材料和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教育报》2022年8月03日第1版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