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

2022-11-02 09:44:52   来源:人民网阅读量:17305   

在近百年的新文学批评发展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传统文论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找到有效的资源,从而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传统的文学批评是生活的对话。

一般来说,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主要由感悟和评论以及索引和考证组成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感悟评论风格

一种批评方式的形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范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西方文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察文学,讲究逻辑性,系统性和思辨性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基于逻辑演绎的哲学,这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观的文学观它形象生动,空灵隽永,强调奇妙的启蒙和隐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和人生旨趣

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表现出抽象性,模糊性,神秘性和不确定性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喜欢使用一些模糊的批评术语,所以中国的文学批评作品往往充斥着一些神秘的词语,如道,自然,气,风,骨,神等,作为批评的标准东西方文学批评的这种差异也与民族思维特征有关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人是实体的直觉,而欧洲人是反思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强调具体直觉而非推理分析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经典文献中,如《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常用充满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来概括批评对象比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雄浑","冲淡","细腻","淡定","古","飘逸"等词提炼诗风,言简意赅,寓意丰富,果断莫测这是一种具有敏锐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

为了形象地描述批评对象,我们常常用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玉器,镜子等文物来比喻文学特征如钟嵘评范云,诗曰:范将化如风归雪,秋诗妆点风韵,如落花落草谢杭德评价宋代韩愈的文章:有挫折,有起伏,有起伏,有起伏,如层层峰峦,如惊涛骇浪严羽在《苍话》中说:诗人吟咏自己的感情盛唐时,人唯意趣,无迹可寻故其美透彻精致,不可停泊,如空之声,相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在这里,批评家以崇高,自然,有趣的形象传达作家的个人风格和诗风,以自然,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所营造的意境表达批评家的美感,使读者在其中得到想象和回味

把诗歌带入生活,比如钱钟书的人性化的传统《文心雕龙附篇》云:夫只能学文,宜立制应以情为神,以义为骨髓,以辞为皮,以宫务为声《颜家训·文章》云:文章应以理为心肾,以气为筋骨,以义为皮囊,以荣为冠钟嵘这样评价曹子建的诗:他脊梁极高,选华懋为言,情深意雅,通文风将文学与人作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征,与六朝的风气有关,其中文学评价与人物评价基本一致,显示了一个审美自觉时代的批评生命力

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的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节律的有机整体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从而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生命和自我的宇宙生命在这种批评方式中,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经验和想象参与了批评对象审美世界的建构他们不仅是审美世界的解释者,也是审美世界的参与者经过历代批评家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

追求中外融合与现代转型

可是,在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这一传统被打断了这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文学批评及其背后的美学观念深受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晚清以来,传统的农业社会及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商业文化的繁荣和城市生活的兴起,必将影响时代的审美时尚例如,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很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释城市感官体验和对城市世界的描述可是,知识分子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情感纠葛,却无法用传统文学批评中和谐的审美语言来概括

此外,自晚清小说革命兴起以来,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以抒情文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坛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印象评论的美感主要面对以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追求意境,而现代叙事文学则侧重于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对人类世界的考察妙悟,精神,神韵,意境等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在新的文坛面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现代文学批评的阅读实践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是一种少数人之间的审美正如有学者所言,一分是悟,不必辞现代文学批评在完成其美学使命的同时,也参与了民族国家的建构,这势必动员更多的读者参与其中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使命因此,古典文学批评传统的中断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必须向现代文学批评转型,才能充分发挥其阐释当代文学的能力这个转变是从王国维开始的他用康德的崇高和优美的美学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来批判《红楼梦》,这与传统的批评是不同的他将自己的作品视为作家生命体验的一种符号和符号系统,运用相关的推理分析来解读和理解普世的生命和审美价值虽然牵强,但这种前所未有的理论推测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在《后来的屈子文学精神》中,王国维选择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解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个性和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概念推理和审美分析,从而揭示了他对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思想:外部批评理论不是用外部批评理论取代传统批评概念,而是对传统批评进行阐释,调整和补充这一点在《人间词话》中更为突出

许多学者在批评实践中尝试了王国维开创的道路,将西方哲学美学的血液注入文学批评,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梁启超,鲁迅,茅盾,沈从文,李健吾,李长治,朱光潜,废名,钱钟书,傅雷,唐飞,朱自清等在不同层面上延续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之路其中,李健吾和钱钟书最具代表性

李健吾系统地考察了西方印象主义的起源,如王尔德的最高批评,勒迈特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法则,弗朗西斯的杰作间灵魂的冒险同时,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习惯,综合了西方印象批评和传统意象评论的得失,把印象组织得恰到好处同时,他采用钟嵘开创的比喻批评,在文学批评中大量运用比喻和比喻的方法,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直观的感知,用亲切,生动,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由此,李健吾形成了一种关注人性,以艺术鉴赏为本位,以整体直觉和印象鉴赏为路径,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炉,审美与社会交织的文学批评模式这种批评在今天的文学批评语境中越来越被人们所珍视

李健吾批判的是沈从文,巴金,何其芳这些当代作家,钱钟书批判的是古典诗歌在《覃逸录》中,他将汉代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与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用传统的诗体表达了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本文从文本的文字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包容性文本和综合观联系起来同时融合了西方文本细读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立体式的观察和阐释钱钟书在理论上总结了传统文学批评的人性化特征,他自己的批评实践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文心,文气,肌理,神韵等概念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文学批评巧妙地平衡了学术追求与个人诗意,人文关怀与审美倾向,厚重,博大,灵动,细腻之间的关系,这得益于他的无字无源的阐释,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个人才华的直观感受在理论阐释的文本中,总有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刻体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心灵的自由和社会生活的清新气息

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相比,钱钟书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度似乎不高,这与其批评的对象和进入批评文本的难度有关实际上,钱钟书的文学批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征和人文内涵,同时又融合了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知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有机融合,构建了一套开放,互动,多元的文学批评体系,具有深刻的学术理性和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这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和当今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激活传统资源,对当代文学进行卓有成效的解读。

上述批评家不仅在中西文学批评理论的融合上,而且在批评本体意识的凸显,传统批评文体的现代转换和现代批评文体的兴起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并没有完全完成新时期以来,在构建文学批评话语的过程中,除汪曾祺等少数人外,大多数批评家基本上沉迷于西方批评话语,传统文学批评在他们眼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当代文学的解释力因此,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期以来缺乏中国话语,如何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建构中国话语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继承传统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继承传统首先是回归传统,对传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例如,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学批评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是凌乱的,琐碎的和不系统的这种判断其实只符合唐宋以前的文学批评,而不符合元明清以后的文学批评这种传统文学批评观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正如蒋殷所说,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认识的不全面,不仅阻碍了对传统的正确认识,也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自我认同乃至自我建设的信心会割断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传统的血缘关系,把一切现代特征都当作西学,无根之学的翻版,从而丧失理论自信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时尚,激活传统文学批评中韵味等关键词的内涵,重新获得其解释力融合外来文化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传统因此,我们应该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寻求本土与外国的双向平等对话,消除不同理论话语之间的隔阂,在跨文化阐释中理解传统批评的民族特色,在中西互补互释中激活本土批评的话语资源,从而构建一个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然后是重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传统魏晋南北朝批评家十分关注文学批评与人的关系,他们将节操的追求融入到文学创作的考察中,形成了节操的文学氛围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顾峰》里说:把话说直了,就能说出骨头来如果你很酷,你的风格是清晰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学的向内转向,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自足的存在,追求理论的自证和知识的生产与再生,而不再追求与作家,作品和读者的深入对话在对西方各种文学理论的引用中,很难通过一种自我封闭的话语纠缠,看到对文本的艺术把握,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人性的光芒,社会生活的气息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批评语言的质量在这种文学批评中,传统的文学批评语言不通俗流畅,形象温暖流畅,直截了当地达到批评的目的这样的文学批评最终必然会远离生动的时代生活和文学创作,受到作家和读者的批评

文学批评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比如魏晋时期,日常生活中对人物的评价侧重于其人格风格,而不是汉末所强调的道德品质,文学批评从对道德内容的评价转向对艺术个性的审美考察今天的新生活,如媒体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学写作,产生新的文学形式,但这似乎并没有在我们的文学批评中得到回应这样,这种文学批评与时代生活就有了鸿沟,很难到达读者的内心

传统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传统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回应当下的现实,开拓未来的社会取向,并能在变革的过程中自我更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于抚慰人心,唤起人类良知,让人相信人性有向善的力量因此,文学批评是一种理论探索,也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应该停留在抽象命题的盘根错节上,而应该在当代问题中展开对于当代中国批评家来说,他们不仅要致力于构建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还要用这种话语来审视丰富的文本世界他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当代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把自己的批评话语与浩瀚的时代和民族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对当代文学进行卓有成效的阐释,在对传统的回望,改造和继承中创造新的传统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教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